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
北京晨报:微阅读?没文化
作者:jintjk  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  点击数  更新时间:2014/2/16 13:24:31  文章录入:jintjk  责任编辑:jintjk

北京晨报:微阅读?没文化


   “在德国的大街上,腋下夹着一本书,目光祥和、举止优雅、慢悠悠行走的,既有白发老者,又有高挑美女,还有身着蓝色工装的技工。德国的产品让世界服气,产品来自科技,科技来自读书。而中国人的阅读呢?糟得一塌糊涂。地铁里、马路上,人手一部手机,哧溜哧溜触摸手机。”


      近日,一则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的长文,引发网友激辩,文中称“中国人发明了造书的纸,当今却不会、不爱读书”。


      赞者认为,当下我国人均阅读量仅为日本的九分之一,现状堪忧,但也有网友表达不同意见,认为网络阅读、“微阅读”在今天已成大势所趋,把它们排除在阅读之外,犹如说高铁不是火车。


      值得思考的是,严肃阅读日渐下滑是全球性趋势,并非中国所独有,该怎样平衡 “微阅读”与严肃阅读的关系?“微阅读”就一定是没文化吗?如何提升“微阅读”的品质?为此,北京晨报记者专访了文化学者、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。


      放大的口碑传播


      微博、微信时代的阅读,可以看做一种放大的口碑传播。过去的口碑传播,往往局限在很小的圈子里……现在的这种传播变成一种发散性的,微博、微信中,你关注的人他们的阅读会影响你,同时他们也受自己好友圈的影响,知识更新和传播的速度非常快。


      北京晨报:微博、微信等新的阅读方式一直都有很多争议,诸如浅阅读、浮躁等批评,在您看来,新的阅读方式应该如何看待?


      张颐武:阅读的问题,现在看来,一方面,传统的阅读不能少。另一方面,新的阅读方式也不能忽视。实际上,新的阅读方式并非仅仅占据了传统阅读的空间,更重要的是,它拓展出来了更新的、更大的阅读空间。我们在地铁上,在公车上,随处都能看见拿着手机阅读的人,这正是移动终端阅读所带来的变化,原来的一本书、一个电脑,可能并不方便随时随地的阅读,但是手机则不同,许多散碎的时间,被用在阅读当中,这是纸质书、包括电子阅读器都难以达到的效果。


    北京晨报:那么,这种阅读有什么特点呢?


      张颐武

[1] [2]  下一页

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